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-第四部-稳定性试验+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

  • 时间:
  • 浏览:0
  • 来源:新风网
9 0 0 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 9 0 0 0指导原则 9 0 0 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 试验指导原则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物或制剂在温度 、湿 度 、光 线 的 影 响 下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规 律 ,为 药 品 的 生 产 、包 装 、贮存、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,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 的有效期。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:( 1) 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 素试验、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。影响因素试验用1 批原料药 物 或 1 批制剂进行。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 批供试品 进行 。( 2)原料药物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。供试品量 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,原料药物合成工艺路 线 、方法、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。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 试验的产品,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。药物制剂如片 剂 、胶囊剂,每 批 放 大 试 验 的 规 模 ,片 剂 至 少 应 为 10 000 片 ,胶囊剂至少应为10 000粒 。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 液等,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 10倍 。特 殊 品 种 、特 殊 剂型 所 需数 量 ,根 据 情 况 另 定 。 (3) 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 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。( 4)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。( 5)研究药物稳定性, 要采用专属性强、准 确、精密、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 物质( 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) 的检査方法,并 对方法进行验证,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。在 稳定性试验中,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。( 6) 由于放大试验 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,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,从 放大试验转人规模生产时,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 批规模 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。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,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物,第二部分 为药物制剂。 一 、原料药物 原料药物要进行以下试验。 (一) 影响因素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。其目的 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、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 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,为制剂生产工艺、包装、贮存条件 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。供试品可以用1 批 原料药物进、 行 ,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( 如称量瓶或 培养皿) ,摊成厚的薄层,疏 松 原 料 药 物 摊 成 10mm厚的薄层,进行以下试验。当试验结果发现降解产物 有明显的变化,应考虑其潜在的危害性,必要时应对降解产 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。 (1)高 温 试 验 供 试 品 开 口 置 适 宜 的 洁 净 容 器 中 ,60C 温 度 下 放 置 10天 ,于 第 5 天 和 第 10天取样,按稳定性重点 考察项目进行检测。若 供 试 品 含 量低 于 规 定 限 度 则 在 40C 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。若 60X: 无 明 显 变 化 ,不 再 进 行 40C 试 验 。 (2)高 湿 试 验 供 试 品 开 口 置 恒 湿 密 闭 容 器 中 ,在 25C 分别于相对湿度90%士5%条 件 下 放 置 10天 ,于 第 5 天和 第 10天取样,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,同时准确 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,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 能 。若吸 湿增重5% 以上,则在相对湿度75%士5%条件下, 同法进行试验;若 吸湿 增重5% 以下,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 求 ,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。恒湿条件可在密闭容器如干燥器 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,根据不同相对湿度的要求,可以选择 NaCl饱和溶液( 相 对 湿 度 75% 士 1%, 15.560C),KNOs 饱和溶液(相 对 湿度 92.5%, 25t: ) 0 (3)强 光 照射 试 验 供 试 品 开 口 放 在 装 有 日 光灯 的 光 照 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装置内,于 照 度 为 4500lx士 500lx的条 件 下 放 置 10天 ,于 第 5 天 和 第 10天取样,按稳定性重点考 察项目进行检测,特别要注意供试品的外观变化。 关于光照装置,建 议 采 用 定 型 设 备 “ 可调光照箱” ,也 可用光橱,在箱中安装日光灯数支使达到规定照度。箱中供 试品台高度可以调节,箱上方安装抽风机以排除可能产生的 热 量 ,箱上配有照度计,可随时监测箱内照度,光照箱应不 受自然光的干扰,并保持照度恒定,同时防止尘埃进人光照 箱内 。 此 外 ,根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可设计试验,探 讨 p H 值 与氧及其他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,并研究分解产物的分 析方法。创新药物应对分解产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分析。 (二)加速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。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 的化学或物理变化,探 讨 药 物 的 稳 定 性 ,为 制 剂设 计、包 装 、运输、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。供试品要求3 批 ,按市售 包 装 ,在 温 度 40C 士 2C、相 对 湿 度 75% 士 5% 的条件下放 置 6 个 月。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士 2C、相对湿度士 5% , 并能对真实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。在 试 验 期 间 第 1 个 月 、2 个 月、3 个月、6 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,按稳定性重点考察 项目检测。在上述条件下,如 6 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 354 中国药典2015年版 制订的质量标准,则 应 在 中 间 条 件 下 即 在 温 度 3 0 t 2 C 、 相 对 湿 度 65% 士 5% 的 情 况 下 ( 可 用 Na2Cr04 饱 和 溶 液 , 3 0 t : ,相 对 湿 度 64.8% )进行 加速 试验 ,时 间 仍 为 6 个 月 。 加速试验,建议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(206(TC) 。箱 内放置具有一定相对湿度饱和盐溶液的干燥器,设备应能控 制所需温度,且设备内各部分温度应该均匀,并适合长期使 用。也可采用恒湿恒温箱或其他适宜设备。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,预计只能在冰箱中( 48C)保 存,此种药物的加速试验,可 在 温 度 25C 士2C、相对湿度 60%士 10%的条件下进行,时 间 为 6 个月 。 (三) 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物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,其目的 是为制定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。供 试 品 3 批 ,市 售 包 装, 在温度25C 士2 1 ,相 对 湿 度 60% 士 10%的 条 件 下 放 置 12 个月,或在温度30C 士 2*、相 对 湿 度 65%士 5% 的条件下 放置12个月 ,这是 从我国南方与 北 方气 候的 差异 考 虑 的 , 至于上述两种条件选择哪一种由研究者确定。每3 个月取样 一次,分 别 于 0 个 月 、3个 月 、6 个 月 、9 个 月 、12个月取 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。12个 月 以 后 ,仍需继 续考察,分 别 于 18个 月 、24个 月 、36个 月 ,取样进行检 测。将结果与0 个月比较,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期。由于实验 数据的分散性,一般 应 按 95%可 信 限 进行统计分析 ,得出 合理的有效期。如 3 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,则取其平均 值为有效期,若差别较大则取其最短的为有效期。如果数据 表明,测定结果变化很小,说明药物是很稳定的,则不作统 计分析。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,长 期 试 验 可 在 温 度 66 C 土2C 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 ,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,12个月 以后,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,制订在低温贮存条件下的有 效期。 长期试验采用的温度为25C2C、相 对 湿 度为 60%士 1 0 % ,或 温 度 301 士2e C 、相 对 湿 度 65% 5% ,是根据国 际气候带制定的。国际气候带见下表。 表 国 际 气 候 带 气候带 计算数据推算数据 温度/X:MKT/ tRH /%温度/ t:R H/% I温带 2 0. 02 0. 04 22 14 5 n地中海 气 候 、 亚 热带 2 1. 62 2 . 0522 56 0 D I干热带 2 6 . 42 7 . 93 53 03 5 汉湿热带 2 6 . 72 7 . 47 63 07 0 记 录 温 度 ; MKT为平均动力学温度。 温带主要有英国、北欧、加拿大、俄罗斯;亚热带有美 国、 日本、西欧(葡 萄 牙 一 希 腊 干 热 带 有 伊 朗 、伊 拉 克 、 苏丹;湿热带有巴西、加纳、印度尼西亚、尼加拉瓜、菲律 9 0 0 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宾 。中国总体来说属亚热带,部分地区属湿热带,故长期试 验采用温度为25X: 士2C、相 对 湿 度 为 60% 士 10% ,或温度 30C 士 2 C 、相 对 湿 度 65%士 5% ,与 美 、 日、欧国际协调 委员会( I C H )采用条件基本是一致的。 原料药物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包装应采用模拟 小 桶,但所用材料与封装条件应与大桶一致。 二 、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,首先应查阅原料药物稳定性有关 资料,特 别了解 温度、湿 度 、光线对原料药物稳定性的影 响 ,并在处方筛选与工艺设计过程中,根据主药与辅料性 质 ,参考原料药物的试验方法,进行影响因素试验、加速试 验与长期试验。 (一)影响因素试验 药物制剂进行此项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制剂处方的合理性 与生产工艺及包装条件。供 试 品 用 1 批进行,将供试品如片 剂 、胶囊剂、注射剂( 注射用无菌粉末如为西林瓶装,不能 打开瓶盖,以保持严封的完整性) ,除去外包装,置适宜的 开口容器中,进行髙温试验、高湿度试验与强光照射试验, 试验条件、方 法 、取样时间与原料药相同,重点考察项目见 附表。 (二)加速试验 此项试验是在加速条件下进行,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 制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,探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,为处方设 计 、工艺改进、质量研究、包装改进、运输、贮存提供必要 的资料。供 试 品 要 求 3 批 ,按 市 售 包 装 ,在 温 度 40C 士 2C、相 对 湿 度 75% 士 5% 的 条 件 下 放 置 6 个 月 。所用设备 应能控制温度士2C、相对湿度士5% ,并能对真实温度与湿 度进行监测。在 试 验 期 间 第 1 个 月 、2 个 月 、3 个 月 、6 个 月末分别取样一次,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。在上述条 件 下 ,如 6 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,则 应在中间条件下即在温度30T; 士2 C 、相 对 湿 度 65% 士5% 的情况下进行加速试验,时 间 仍 为 6 个 月 6 溶 液 剂 、混悬 剂 、乳 剂 、注 射液等含有水性介质的制剂可不要求相对湿 度 。试验所用设备与原料药物相同。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,预计只能在冰箱(48C) 内保存使用,此 类 药 物 制 剂 的 加速 试 验 ,可 在 温 度 25T: 土 2 C .相 对 湿 度 60% 士 10%的条件下进行,时 间 为 6 个 月。 乳剂、混悬剂、软膏剂、乳裔剂、糊剂 、凝胶剂、眼裔 剂 、栓 剂、气 雾 剂 、泡 腾 片 及 泡 腾 颗 粒 宜 直 接 采 用 温 度 30C 士 2C、相 对 湿 度 65% 士 5% 的条件进行试验,其他要 求与上述相同。 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中的药物制剂,例如低密度聚乙 烯制备的输液袋、塑料安瓿、眼用制剂容器等,则应在温度 40C 2C 、相 对 湿 度 25%士5% 的条件( 可 用 CH3COOK 1 . 5 H 2 0饱和溶液)进行试验。 ( 三 )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,其目的 355 9 0 1 1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中 国 药 典2015年版 是为制订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。供 试 品 3 批 ,市 售 包 装 , 在 温 度 25C 士 2 1 、相 对 湿 度 60% 士 10%的 条 件 下 放 置 12 个月,或 在 温度 30C 士 2C、相 对 湿 度 65% 士 5% 的条件下 放 置 12个 月 ,这 是 从 我 国 南 方 与 北 方 气 候 的 差 异 考 虑 的 , 至于上述两种条件选择哪一种由研究者确定。每 3 个月取样 一次,分 别 于 0 个 月 、3 个 月 、6 个 月 、9 个 月 、12个月取 样 ,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。12个 月 以 后 ,仍需 继续考察,分 别 于 18个 月 、24个 月 、36个月取样进行检 测 。将 结 果 与0 个月比较以确定药品的有效期。由于实测数 据的分散性,一般 应 按 95%可信 限进 行 统 计 分 析 ,得出合 理的有效期。如 3 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,则取其平均值 为有效期限。若差别较大,则取其最短的为有效期。数据表 明很稳定的药品,不作统计分析。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,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C 土2C的 条件下放置12个 月 ,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,12个月以 后 ,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,制订在低温贮存条件下的有效期。 对 于 包 装 在 半 透 性 容 器 中 的 药 物 制 剂 ,则应在温度 25C 土2C、相 对 湿度 40% 5% ,或 30C 士2C、相对湿度 35%士5%的条件进行试验,至于上述两种条件选择哪一种 由研究者确定。 此 外,有些药物制剂还应考察临用时配制和使用过程中 的稳定性。 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原料药物及主要剂型的重点考察项目见附表,表中未列 人的考察项目及剂型,可根据剂型及品种的特点制订。 附表原料药物及制剂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参考表 剂型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剂型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原料药 性 状 、熔 点 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、吸湿性以及根据口服乳剂性状、含量 、分层现象、有关物质 品种性质选定的考察项目 口服混悬剂性 状、含 量 、沉降体积比、有关物质、再分散性 片剂 性 状 、含 量、有 关 物 质 、崩解时限或 溶出 度或释散剂性 状 、含量 、粒度 、有关物质、外观均匀度 放度 气雾剂 递送剂量均一性、微 粒 子 剂 量、有 关 物 质 、每瓶总 胶囊剂 性 状 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、崩解时限或 溶出 度或释 揿 次 、喷出总量、喷射速率 放 度、水 分,软胶囊要检查内容物有无沉淀 吸入制剂递送剂量均一性、微细粒子剂量 注射剂 性 状 、含 量 、p H值 、可见异物、不溶性微粒、有 关 物质,应考察无菌 喷雾剂 每瓶总吸次、每喷喷量、每 喷 主药 含 量、递送速率 和递送总量、微细粒子剂量 栓剂 软膏剂 性 状 、含 量 、融变时限、有关物质 性 状 、均勻性、含 量、粒 度、有关物质 颗粒剂 性 状 、含 量 、粒 度 、有关 物 质 、溶化性或溶出度或 释放度 乳裔剂 糊剂 性状、均勻性、含量、粒度、有关物质、分层现象 性 状 、均匀性、含 量、粒 度 、有关物质 贴 剂 ( 透 皮贴剂) 性 状 、含 量 、有关物质、释放度、黏附力 凝胶剂 性 状 、均 勻 性 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、粒 度 ,乳胶剂冲洗剂、洗性 状 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、分 层 现 象 ( 乳 状 型 ) 、分 应检查分层现象剂 、灌肠剂散 性 ( 混悬型) ,冲洗剂应考察无菌 如为溶液,应考察性状、可见异物、含量、p H值 、 搽 剂 、涂性 状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、分 层 现 象 ( 乳 状 型 ) 、分 眼用制剂有关物质;如为混悬液,还 应考察粒度、再 分散 性 ;剂 、涂膜剂 散 性 ( 痕悬型) ,涂膜剂还应考察成膜性 洗眼剂还应考察无菌;眼丸剂应考察粒度与无菌 耳用制剂 性 状 、含 量、有 关物 质 ,耳用散剂 、喷雾剂与半固 丸剂性 状 、含 量 、有关物质、溶散时限 体制剂分别按相关剂型要求检査 糖浆剂性状、含量、澄淸度、相对密度、有关物质、pH值 鼻用制剂 性 状 、p H值 、含 量 、有 关 物 质 ,鼻 用 散 剂 、喷雾 1 = 1服溶液剂性 状 、含 量、澄清度、有关物质 剂与半固体制剂分别按相关剂型要求检査 注 :有 关 物 质 ( 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)应说明其生成产物的数目及量的变化,如有可能应说明有关物质中何者为原料中 的中间体,何者为降解产物,稳定性试验重点考察降解产物。 9 0 1 1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 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生物利用度是指活性物质从药物制剂中释放并被吸收 后 ,在作用部位可利用的速度和程度,通常用血桨浓度-时 间曲线来评估。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数据提供了该制 剂与溶液、混悬剂或静脉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比较,以及吸收 进人系统循环的相对分数的估计。此外 ,生物利用度试验提 供关于分布和消除、食 物 对药 物 吸 收 的 影 响 、剂量比例关 系 、活性物质以及某些情况下非活性物质药动学的线性等其 他有用的药动学信息。 如果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 可替代,并且它们在相同摩 尔剂 量下 给药 后 ,生物利用度 356 中国药典2015年版 类产品经适宜稀释剂水化分散后可得到均匀的亚微乳或纳 米乳。 (5)纳米 粒系 指药 物 或 与 载 体 辅 料 经 纳米 化技 术 分 散 形成的粒径 利用供试品不同晶型物质分子振动时特有的偶极矩Z 化 ,引起指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谱吸收峰的位置、强度、 中国药典2015年 372 中国药典2015年版 形几何拓扑等参量变化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 别 。方法适 用于分子作用力变化的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,对晶型物质状 态鉴别推荐采用衰减全反射进样法,制样时应注意避免研 磨 、压片可能造成的转晶现象。 方 法3拉曼光谱法( R M) 利用供试品不同晶型物质特有的分子极化率变化,引起 指定波长范围的拉曼光谱吸收峰的位置、强度、峰形几何拓 扑等参量变化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 方 法4盖示扫描量热法(D SC) 利用供试品不同晶型物质特有的热力学性质,通过供试 品吸热峰或放热峰的数量、位置、形状、吸热量(或吸热焓) 等参量变化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方法适用于不同晶 型物质的熔融吸热峰值存在较大差异或供试品中含有不同数 量和种类结晶溶剂( 或水) 的晶型物质的鉴别。 方 法5热重法( T G 利用供试品不同晶型物质特有的质量一失重百分率与温度 关系参量的变化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方法适用于供试 品中含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结晶溶剂(或水) 的晶型物质的鉴别。 方 法6毛细管熔点法( MP 利用供试品不同晶型物质在加热时产生的相变过程、透 光率等参量变化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方法适用于熔 点值差异大的晶型物质的鉴别。熔距可反映晶型纯度,熔距 小 于 r c 时表明供试品的晶型纯度较高。制样时应注意避免 研磨可能造成的转晶现象。 方 法7光学显微法( LM1 当供试品不同晶型具有不同的固体外形特征时,可通过 不同晶型物质特有的固体外形实现对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 方 法8偏光显微法( PM 供试品呈晶态与无定型态时的偏光效应参量变化,实现 晶型物质状态的鉴别。 不同晶型判断 当供试品原料药化学物质确定且鉴别方法一致时,鉴别 获得的图谱或数据若发生变化,说明样品中的晶型物质种类 或成分发生了改变,可能由一种晶型变为另外一种晶型、或 混晶物质种类或比例发生了改变。 (2)晶型含量分析定量方法 晶型物质含量是表征供试品中所包含的某种特定晶型物 质成分量值,用百分数表示晶型含量。晶型含量分析方法指 进行供试品晶型成分的定量或限量分析。 晶型药品质量控制应优先选择定量分析方法。定量分析 方 法 有 单 晶 X 射 线 衍 射 法 ( SXR D)、粉 末 X 射 线 衍 射 法 ( PXR D )、差示扫描量热法( DSC)、红外光谱法( I R)等. 方法学研究 采用的晶型定量或限量分析方法应符合 药品质量标准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准确度、重复性、专属性、定量 限、线性、范围、耐用性等内容。 鉴于不同定量或限量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不同, 9 0 1 5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应选择能够表征晶型物质成分与含量呈线性关系的13 个 参数作为定量或限量分析的特征性参量。 , 晶型含量分析方法 方 法1单 晶X射线 衍 射 法 (SXRD)定 量分析 方法,获 得 原 料 药100%晶型纯品数据。 SXRD分析对象仅为一颗单晶体,原理是利用X 射线对 晶体产生的衍射效应,其分析数据代表了某种晶型纯品的结 果 。SXRD法可以揭示供试品晶型成因,给出晶型物质的晶 体学各种定量数据。采 用 SXRD分析数据,通过理论计算获 得 100%晶型纯品的PXRD图谱和数据,作为晶型物质标准 图谱。 方 法2粉 末X射线 衍 射 法 (PXRD)定 量分析 方法,获 得供试品晶型含量数据。 PXRD是 表 征 供 试 品 对 X 射 线 的 衍 射 效 应 ,即衍射峰 位置W 或 邡 值 ) 与衍射强度关系的图谱。晶型供试品的衍 射峰数量与对称性和周期性相关,各个衍射峰位 置 用 ( 人) 或 如 ()表 示 ;衍射峰强度可用峰髙度或峰面积表示,其绝 对强度值等于每秒的计数点CPS单 位 ,相对强度值等于( 其 他峰绝对值+ 最强峰绝对值) x 100% ;衍射峰强比例表示 了供试品中各衍射峰间的相对强度关系和衍射峰形几何拓扑 变化。 U )晶型原料药分析:为实现对原料药晶型物质的定量 控制目的,需要选取能够反映原料药晶型物质含量变化的 13 个特征衍射峰,特征衍射峰的强度应与晶型含量( 或晶 型质量) 呈线性关系;建立混晶原料药样品标准曲 线:通 过配制两种或多种晶型比例的混晶样品,建立混晶样品中的 各种晶型含量与特征峰衍射强度关系的标准曲线,可以实现 对原料药的混晶晶型种类和比例的含量测定;为保证不同 时间点的晶型检测,可通过建立随行标准曲线法或标准曲线 加外标法进行原料药晶型含量测定,以实现对不同时间点供 试品的晶型成分含量测定。 (b)制剂中晶型原料药分析:为实现对制剂中晶型原料 药的定量控制目的,需要固体制剂、晶型原料药、白辅 料 ;选取能够反映固体制剂中晶型原料药成分含量变化特 征 的 13 个衍射峰,特征衍射峰的强度应与晶型含量呈线 性关系;建立制剂中原料药晶型含量标准曲线:利用空白 辅料与晶型原料药配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样品,建立固体制 剂中晶型原料药含量与特征峰衍射强度关系的标准曲线,利 用标准曲线可实现对固体制剂中原料药的晶型含量测定目 的 ;为保证不同时间点的晶型检测,可通过建立随行标准 曲线法或标准曲线加外标法进行原料药晶型含量测定,对不 同时间点供试品的晶型成分进行含量测定。 (c)方 法 说 明 定 量 方 法 需 要 借 助 SXRD数据通过理 论 计 算获 得 100%晶型纯品的PXRD图谱和数据作为晶型物 质标准或使用晶型标准品获得标准图谱作为晶型物质标准。 实验用样品需经前处理步骤,有 机 供 试 品 应 过 100目筛, 无机供试品过200目筛;定量检测时应精密称定实验用样品 373 9 1 0 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 量。应注意固体制剂的晶型原料药含量应在标准曲线的线 性范围内。应使用外标标准物质a i2o 3对仪器及数据进行 校正。 方 法3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定置分析方法,获得供 试品晶型含量数据。 采 用 DSC定量分析的晶型物质一般应具有不同的熔融 吸热峰值,且晶型样品质量与吸热量呈正比关系 。 (a)晶型原料药分析:精密称 量不 同质量晶型 样品 ,建 立质量与热量的热焓值的线性关系,绘制标准曲线,定量测 定样品的晶型含量。 (b)混晶原料药分析:当不同晶型含量与热焓呈正比关 系 ,采用精密称量配制不同晶型含量的混晶样品,建立晶型 含量与热焓值的线性关系,绘制标准曲线,定量测定混晶样 品中的晶型含量。 (c)方法说明:仅适用于晶型原料药定量分析 。对 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大的混晶原料供试品,建立标准曲线时线 性范围较宽;熔融吸热峰值相差小的混晶样品,建立标准曲 线时线性范围较窄。 有 时 DSC法仅能作为限量检测方法。 方 法4红外光谱(I R)定量分析方法,获得供试品晶型 含量数据。 采 用 IR 法可以对晶型原料药或固体制剂进行定量分析, 常用的方法为相对峰强度法。 晶型特征峰选取原则:分别选取2 种晶型特有的红外光 谱吸收峰作为特征峰。2 种晶型的特征峰应独立而不受对方 干扰。特征峰强度应与晶型成分含量呈对应线性关系。 对压力可致晶型状态发生转变的晶型原料供试品,制样 时应避免压片法。 (a)晶型原料药分析:采 用 相 对 峰 强 度 法 时 分 别 选 择 2 种晶型成分的特 征吸收峰位置匕与b2, 在同一红外光谱图 上 读 取 2 种晶型成分的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乂1与 4 2,计 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r 。通过配制一系列不同晶 型比例的混晶样品,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 与晶型含量间的线性关系,绘制标准曲线,实现对混晶样品 的晶型含量进行定量分析。 (b)制剂中晶型原料药成分分析:采用相对峰强度法时 分别选择晶型原料药特征吸收峰位置h 与空白辅料的特征 吸收峰位置b2,在 同 一 红 外 光 谱 图 上 读 取 2 种晶型成分的 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八1与 A 2,计算二者特征吸收峰的吸 光度比值通过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质量晶型原料 与空白 辅料比例混合样品,建立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的对数值 与晶型原料药含量间的线性关系,绘制标准曲线,实现对固 体制剂中晶型原料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。 备 注 :其他国际公认用于物相分析的方法也可对多晶型 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。 9 1 0 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 合于相应检测要求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,分析方法需经 验 证 ;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、制剂的组分变更、原分析方法 进行修订时,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。方法验证 理由 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 说明中。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 和生物学测定方法,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 品基本相同,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,但在进行具体验 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;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 而言,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,因此本指导原 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。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:鉴别试验、限量或定量检查、原料 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,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(如防腐 剂等,中药中其他残留物、添加剂等)的测定。药品溶出度、释 放度等检查中,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。 验证指标有:准确度、精 密 度 ( 包括 重复 性、中间精密 度和重现性) 、专属性、检测 限、定 量 限 、线 性 、范围和耐 用 性。在分析方法验证中,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。由于 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,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,因此需要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。表 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 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。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项目 鉴别 杂质测定 含量测定及 校正因子 内容 定量限度 溶出量测定 准确度 精密度 + 重复性 -+-+ 中间精密度 +-+ + 专属性 + 检测限 +- 定量限 -+-+ 线性 -+ 范围 -+ 耐用性 + 巳 有 重 现 性 验 证 ,不 需 验 证 中 间 精 密 度 。 如 一 种 方 法 不 够 专 属 ,可 用 其 他 分 析 方 法 予 以 补 充 。 视 具 体 情 况 予 以 验 证 。 一 、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 近的程度,一般用回收率( )表示。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 内测定。 374 中国药典2015年版 1. 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,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 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。制剂可在处方量 空白辅料中,加人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。如不能得 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,可向待测制剂中加人已知量的被测 物对照品进行测定,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 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。 准 确 度 也 可 由 所 测 定 的 精 密 度 、线 性 和 专 属 性 推 算 出来。 2 .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 行测定。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,可用所建立方 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,如药典标准方法 或经过验证的方法。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 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,可用不加校 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。应明确表明单个 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( ) 或面积比( )。 3.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,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 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人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,依法测 定。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,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 算回收率。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人量与供试 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;加 人对照品的量要适当,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,过大则 干扰成分相对减少,真实性差。 回收率 = (C _ A) /S X 100 % 式 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; B为加入对照品量; C 为实测值。 4.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色谱方法而言,绝对( 或定量) 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 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。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 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,即为相对校正因子。相对校正因 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、中药材及其复方 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。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,本指 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。 相对校正因子可采用替代物( 对照品) 和被替代物( 待测 物)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获得;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 时,可将替代物( 对照品) 和被替代物( 待测物) 在规定波长和 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,计算获得。 5 .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,取同一浓度( 相 当 于 100%浓度水平) 的 供试品,用至少测定6 份样品的结果进行评价;或 设 计 3 种 不同浓度,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 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,用 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。对于化学药,一般中间浓度 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: 1 左 右 , 9 1 0 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建议高、中、低浓度对照品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 分量之比控制在1.2 : 1, 1 : 1 ,0.8 * 1 左 右 ,应报告已知 加人量的回收率( ),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 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( 置 信 度 一 般 为 9 5 % );对于中药, 一般中间浓度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 在1: 1左 右 ,建议高、中、低浓度对照品加人量与所取供试 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.5 丨1,1 :1 ,0.5 * 1 左 右 , 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、供试品中含有量、对照品加入量、测 定结果和回收率( )计算值,以及回收率( )的相对标准偏 差 ( RSD%)或置信K 间。对于 校 正 因 子 ,应报告测定方法、 测 定 结 果 和RSD% 。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 关系可参考 表2。在基质复杂、组分含量低于0.01%及多成 分等分析中,回收率限度可适当放宽。 表2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 待测 定成分含量回 收 率 限 度 ( ) 100%9 8 101 10%9 5 102 1 %9 2 105 0. 1 %9 0 108 0.01%85 110 lOfig/g ( ppm)80 115 1 卩 g/g 7 5 12 0 lOpg/kg ( ppb)7 0 12 5 二 、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,同一份均匀供试品,经多 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。精密度一般用偏差、 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。 在相同条件下,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 度称为重复性;在同一个实验室,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 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,称为中间精密度;在不 同实 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,称为重 现性。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。 1. 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,取同一浓度( 相 当 于 100%浓度水平) 的 供 试品,用至少测定6 份的结果进行评价;或 设 计 3 种不同 浓 度 ,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 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,用 9 份 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。采 用 9 份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时, 对于化学药,一般中间浓度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 分量之比控制在1 : 1 左 右 ,建 议 髙 、中、低浓度对照品加 入 量 与 所 取 供 试 品 中 待 测 定 成 分 量 之 比 控 制 在 1.2 : 1, 1 : 1,0.8 : 1左 右,对于中药,一般中间浓度加人量与所取 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: 1 左 右 ,建 议高 、中、 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 在 1.5 : 1, 1 : 1,0.5 : 1 左右。 3 7 5 9 1 0 1药 品 质 量 标 准 分 析 方 法 验 证 指 导 原 则 2. 中间精密度 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、不同分析人员、不同仪 器对精密度的影响,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。 3. 重现性 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,应进行重现性试 验 ,如通过不同实验室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。协同检验的目 的、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。应注意重现 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对该一致性 的影响,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。 4. 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偏差、标准偏差、相对标准偏差或 置信 区间 。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参考表3。在基 质复杂、含 量 低 于 0.01%及 多 成 分 等 分 析 中 ,精密度接受 范围可适当放宽。 表3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RSD可接受范围 待测 定 成 分 含 量 重 复 性 (RS D% )重 现 性 (RS D% ) 100%12 10%1. 53 1% 24 0.1%3 6 0.01%48 lOfig/g ( ppm )611 lfg/g 816 10pg/kg ( ppb)153 2 三、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(如杂质、降解产物、辅料等) 存 在 下 ,采用 的分析方法能 正确测 定被 测 物的能 力 。鉴别反 应 、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,均应考察其专属性。如方法 专属性不强,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。 1. 鉴别反应 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。不含被测 成分的供试品,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,应均 呈阴性反应。 2.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采用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,应附代表性图谱,以说明 方法的专属性,并应标明各成分在图中的位置,色谱法中的 分离度应符合要求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,对于含量测定,试样中 可加入杂质或辅料,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,并可与未加 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。对于杂质检查,也可向试 样中加人一定量的杂质,考察各成分包括杂质之间能否得到 分 离 。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,可将含有杂质或 降解产、 物的试样进行测定,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 方法比较结果。也可用强光照射、高温、高湿、酸(碱 ) 水解 中 国 药 典2 0 1 5年版 或氧化等方法进行加速破坏,以研究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和 降解途径对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的影响。含量测定方法应比 对两种方法的结果,杂质检查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,必要 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,进行峰纯度检查。 四、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。药品的 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査方法,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 限 。检测限仅作为限度试验指标和定性鉴别的依据,没有定 量意义。常用的方法如下。 1. 直观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,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 浓度或量。 2.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,即把巳知低浓度试样 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,计算出能被可 靠地检测出的被测物质最低浓度或量。一般以信噪比为3 :1 或 2 : 1 时相应浓度或注人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。 3.基于响应值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 按 照 L O D = 3 .3 3 /S 公 式 计 算 。式 中 L O D :检 测 限 ; 响应值的偏差;S :标准曲线的斜率。 占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测得:测定空白值的标准偏差; 标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偏差或截距的标准偏差来代替。 4.数据要求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 行验证。应附测定图谱,说明试验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 、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,其测 定结果应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。对微量或痕量药物分 析 、定量测定药物杂质和降解产物时,应确定方法的定量 限。常用的方法如下。 1,直观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,试验出能被可靠地定量测定的最 低浓度或量。 2. 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,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 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,计算出能被可 靠 地 定 量 的 被 测 物 质 的 最 低 浓 度 或 量 。一般以信噪 比为 10 * 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。 3.基于响应值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 按 照 LO Q =103/S公 式 计 算 。式 中 LOQ: 定 量 限 ; 响应值的偏差;S : 标准曲线的斜率。 占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测得: 测定空白值的标准偏差; 采 用 标 准 曲 线 的 剩 余 标 准 偏 差 或 是 截 距 的 标 准 偏 差 来 代替。 4.数据要求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定量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 行验证。应附测定图谱,说明测试过程和定量限结果,包括 376 中 国 药 典2 0 1 5年版9 1 0 2药品杂质分析指 导 原 则 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数据。 六、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,测定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 浓度呈比例关系的程度。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。可用同一对照品贮备 液经精密稀释,或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,制备一系列对照品 溶液的方法进行测定,至 少 制 备 5 份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 液 。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的浓度作图,观察是否呈线 性 ,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。必要时,响应信号可经 数学转换,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。或者可采用描述浓度-响 应关系的非线性模型。 数据要求:应列出回归方程、相关 系数和线性图( 或其 他数学模型) 。 七、范围 范围系指分析方法能达到一定精密度、准确度和线性要 求时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K 间。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其线性、准确度、精 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。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,范围一般为 测定浓度的80%12 0 % ;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査,范围一般 为 测 定 浓 度 的 70% 130%,特 殊 剂 型 ,如 气雾 剂和喷雾 剂 ,范围可适当放宽;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,范 围一般为限度的士30%,如规定了限度范围,则应为下限的 20%至上限的+ 2 0 % ;杂质测定,范围应根据初步实际测 定数据,拟订为规定限度的 20 % 。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 查同时进行,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,则线性范围应为 杂质规定限度的一 20%至含量限度( 或上限) 的+ 20% 。 在中药分析中,范围 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 性 、准确度、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。对于有毒的、具特殊 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,其验证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 区间。 校正因子测定时,范围一般应根据其应用对象的测定范 围确定。 八 、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,测定结果不受影 响的承受程度,为所建立的方法用于日常检验提供依据。开 始研究分析方法时,就应考虑其耐用性D 如果测定条件要求 苛刻,则应在方法中写明,并注明可以接受变动的范围,可 以先采用均匀设计确定主要影响因素,再通过单因素分析等 确定变动范围。典型的变动因素有:被测溶液的稳定性、样 品的提取次数、时间等。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 有 :流动相的组成和p H 值 、不同品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 色谱柱、柱温、流速等。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:不同品牌 或批号的色谱柱、固定相、不同类型的担体、载气流速、柱 温、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。 经试验,测定条件小的变动应能满足系统适用性试验要 求 ,以确保方法的可靠性。 9 1 0 2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本原则用于指导药品质量标准中化学合成或半合成的有 机原料药及其制剂的杂质分析,并供药品研究、生产、质量 标准起草和修订参考。 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。药品质量标准中 的杂质系指在按照经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审查批 准的规定工艺和规定原辅料生产的药品中,由其生产工艺或 原辅料带人的杂质,或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。药品质量 标准中的杂质不包括变更生产工艺或变更原辅料而产生的新 的杂质,也不包括掺人或污染的外来物质。药品生产企业变 更生产工艺或原辅料,并由此带进新的杂质对原质量标准的 修 订 ,均应依法向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批准。药品中 不得掺入或污染药品或其组分以外的外来物质。对于假劣药 品 ,必要时应根据各具体情况,可采用非法定分析方法予以 检测。 1. 杂质的分类 按杂质化学类别和特性,杂质可分为:有机杂质、无机 杂 质 、有机挥发性杂质。按其来源,杂质可分为:一般杂质 和特殊杂质。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,在多种 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 中容 易引 入的杂质,如 铁 盐 、铵盐 等 。特殊杂质是指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人的杂 质 ,多指有关物质。按其毒性,杂质又可分为:毒性杂质和 信号杂质,毒性杂质如重金属、砷 盐 ;信号 杂质 如氣 化物、 硫酸盐等,一般盐无毒,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药物纯度和 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问题。由 于 杂 质 的 分 类 方 法 甚 多 ,所 以,药品质量标准中检査项下杂质的项目名称,应根据国家 药 典 委 员 会 编 写 的 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规 范 。如有机杂质的项目名称可参考下列原则选用。 (1)检查对象明确为某一物质时,就以该杂质的化学名 作为项目名称,如 磷 酸 可 待 因 中 的 “ 吗啡” ,氣贝丁酯中的 “ 对氣酚” ,盐 酸 苯 海 索 中 的 “ 哌啶苯丙酮” ,盐酸林可霉素 中 的 “ 林 可 霉 素 B”以 及 胰 蛋 白 酶中 的 “ 糜蛋白酶”等 。如 果该杂质的化学名太长,又无通用的简称,可参考螺内酯项 下 的 “ 巯基化合物” 、肾 上 腺 素 中 的 “ 酮体” 、盐酸地芬尼多 中 的 “ 烯化合物” 等 ,选用相宜的项目名称。在质量标准起 草说明中应写明已明确杂质的结构式。 (2)检查对象不能明确为某一单一物质而又仅知为某一 类物质时,则 其 项 目 名称 可 采 用“ 其他留体” “ 其他生物碱” “ 其他氨基酸” “ 还原糖” “ 脂肪酸” “ 芳香第一胺” “ 含氣化 合物” “ 残留溶剂” 或 “ 有关物质”等 。 (3)未知杂质,仅根据检测方法选用项目名称,如 “ 杂 质吸光度” “ 易氧化物” “ 易炭化物” “ 不挥发物” “ 挥发性杂 质” 等 。 2.质量标准中杂质检查项目的确定 新原料药和新制剂中的杂质,应按国家有关新药申报要 377

猜你喜欢